close

如果能夠知道用功方向,那如何是其內涵

 

1.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,四者稱四沙門果聲聞修行的次第,出於《雜阿含經》。再加上初果向、二果向、三果向、四果向,合稱四向四果。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,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

 

2.四向指的是,當修行達到加行位時,稱為初果向,或向須陀洹。至斷惑時,則得初果,須陀洹果。接下來,進一步修行,稱為二果向。達致於得二果,斯陀含果。再重行前行,稱為三果向。斷欲界煩惱,不再還至欲界,則為得三果,阿那含果。再往前,四果向,斷盡一切煩惱,則為得四果,阿羅漢果。 

 

3.「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。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。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。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,斯陀含果亦然。」--《清淨道論》〈序品〉 

 

(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B%9B%E5%90%91%E5%9B%9B%E6%9E%9C)

 

4......若得非想非非想定已。不愛不貪能破無明。破無明已。名為獲得阿羅漢果。(大方等大集經 (卷22))

 

補充資料(資料來源:http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lecture/b013.htm)

.....漸修,就是漸次修證,是漸進的、有次第的修證,所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。佛經講,一個人若想超凡入聖,從證到阿羅漢果、緣覺果、菩薩果,一直到圓成佛道,圓成佛的智慧,修證的過程與時間各不相同:


  證到阿羅漢果位,最快是三生,最慢是六十小劫;
  證到緣覺果位最快是四生,最慢是一百劫;

  證到菩薩果位就有種種層次上的差別;從「初發心菩薩」發大願、起大行,由凡夫位不斷的修六波羅蜜,修到有一些相應,稱之為「賢位菩薩」;由賢位菩薩再繼續不斷的修,一直到登地,稱之為「登地菩薩」;登地菩薩從初地繼續不斷的修,一直到十地,他的願行與功德已經與「佛」相等了,就稱之為「等覺菩薩」,從等覺菩薩到「妙覺」位,這就圓成佛道了。整個過程漫長而且遙遠,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修成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。......

 

(以下為南懷瑾先生講述,資料來源:摘自"金剛經說什麼"一書)

.....小乘又分四果羅漢,果是果位。初果羅漢叫須陀洹,二果羅漢叫斯陀洹,這都是梵文譯音。三果羅漢叫阿那含。四果羅漢叫阿羅漢。....

 

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?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、思惑。

 

   「見惑」有五個,是思想上,學問上,觀念上的問題;就是「身見」、「邊見」、「見取見」、「邪見」、「戒禁取見」。許多宗教家、哲學家、大學問家,都脫不了見惑的範圍;或者落在身見,或者落在邊見,思想學問愈高的人,這個五見愈厲害。邪見、戒禁取見,多數是屬於宗教信仰方面的,認為非這樣不可,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,否則就犯戒了。有些教一定要吃什麼東西才行,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。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得修養,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,或者見光了,認為這個光才是道,你沒有得到光就沒有道,這就落在見取見上,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。 

 

   「思惑」也有五個,就是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這也是人性,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。什麼是貪?貪名、貪利、貪感情、放不下,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,都是屬於貪。....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無言 的頭像
    無言

    無言的部落格

    無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